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巴蜀高僧破山海明禅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

    (1602)隐于信州博山(今江西省广丰县)能仁寺。学侣云集,蔚成丛林,因以博山为号。后历住建州董岩寺、大仰宝林寺、鼓山涌泉寺、金陵天界寺等名刹。有《博山无异禅师广录》三十五卷、《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》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5761786.html
  • 正信偈真髓·正信偈讲赞(1)

    夫人 闻信如来弘誓愿  佛言广大胜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花   “芬陀利花”是天界最美丽的花,故以之形容佛是芬陀利花。又真正的信者,虽然还是凡夫之身,却如芬陀利花般,是可尊可贵的。   弥陀佛本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261812.html
  • 试谈藏族成文习惯法规的历史渊源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

    分别象征生死轮回根源贪、瞋、痴,即鸽子代表贪,蛇代表嗔,猪代表痴;第二圈为黑白两色色段,分别象征三恶趣和三善趣,即善恶六道为上下两部六段构图,具体图写六道轮回。上部三段分别描绘三善趣中的天界、人界和...

    索南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0161820.html
  • 杭州佛教史

    净慈寺等名刹高僧也都开始致力于重振佛门宗风,杭州佛教再次兴盛。  洪武四年(1371年),明太祖于开国伊始,在金陵(明代京城、今南京)钟山天界寺举行“无遮大会”,招揽佛门弟子,两浙名僧都参加了这次大会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1961838.html
  • 楚山绍琦与巴渝佛教

    回到了家乡。如东普无际就曾经到江南随金陵天界古拙俊禅师学法,回来后在安岳传法。楚山绍琦到金陵等地参学,回来后在方山云峰寺传禅。晓山元亮禅师应诏到金陵,回来后在宝顶建寺。自宋以后,巴蜀两地已经形成了明显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65062341.html
  • 长老偈·长老尼偈故事(1)

    无害,如果能杀一千个人,并将他们的右手指串成指鬘系著于颈就能功到成就上升天界。秉直的无害对师父惟命是从,为了早日成就,他立刻带了武器便去杀人取指。  二  一天, 比丘们到舍卫城乞食,看到波斯匿王的宫门...

    释果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4562390.html
  • 破除渴爱、我慢、贪欲

    愚人到一个众人皆不认为有花的地方去摘花;长久以来,人们在自己身上与所居住的世界,寻找永恒的核心与实体,或者希望在自己的世界以外的天界与天神处找到它,这些都徒劳无功。人们不断地看见自己所处周遭的坏灭,这股...

    向智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4462640.html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2)

    地达成目标时,老师们都充满了快乐与喜悦。   ﹝六、思惟诸天的功德﹞   第六种带来喜的方法,是思惟天界的众生──天神与梵天的功德。当还在人界时,他们深信业,相信善行会带来善果,恶行会带来恶果。因此,...是一种心的痛苦状态 ,缺乏可带来快乐的善业。   (2) 三十三天(TAvatimsa):佛陀为过世并生于三十三天的母亲讲述阿毗达磨的天界,此处也是到达涅盘的比丘们在禅修中死亡后投生的地方。   (3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362650.html
  • “摩耶”奥义试释

    ”意谓“原人”从自身施出幻术,现身为一位具有千头千眼千足的超级大神,并同时变出一个世界。这世界横有无边无际的空间,纵有无始无终的时间;在它的天界住着大大小小具有神性的生物;在它的地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2762768.html
  • 张横渠思想中的儒道佛存有论之差异

    贪嗔痴等事, 而其据以判断人之行为是否仍为人欲积习之标准, 则依止在对缘起性空之宇宙学真相之解悟所亲证的观照与契入,并由此决定其所将趣入天界之异同, (见楞严经卷九)而从人存有者身份之位阶向上跳升时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23262849.html